「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後心得 - 給自己的十萬個為什麼

此篇記錄一些我自己的自問自答,希望未來的自己也記得這樣的投資規劃,是基於哪些考量與因素。若非必要也無須緊張調整。

[2019.08.31 更新]

 

為何要投資?

  • 不投資才是最大的風險,比起短期虧損,錯過長期市場報酬才更是無法挽回的遺憾。

為何要使用長期投資?

  • 避免短期虧損成為永久虧損。
  • 不想花費時間過度研究,且我不認為自己投入心力在研究金融市場具有夠高的投報率。投資自己投報率一定更高。
  • 金融市場不具有反饋性,今天投入標的表現不佳,這個不佳的狀況,並不是給「你」的反饋。
    但心裡層面會很自然想要「修正」這個「錯誤」,導致無意義的變更,增加多餘成本。
  • 對於金錢得失心重,避免無謂的心裡壓力。

為何要使用指數型商品?

  • 主動型經理人長期來說完全沒有成效還要分紅。

為何要將資金轉往美國進行投資?

  • 就我所知,只有美國具有足夠豐富的投資工具,特別是低傭金 ETF。

為何要用 ETF 不用基金?

  • 2010 年開始,美國基金不得販售給外國人,所以就只好買 ETF。

為何不針對單一標的?

  • 懶得研究,同前所述,研究投報率也不高。
  • 研究完需要一段時間實驗自己的論點,人生沒有太多好一段時間。
  • 風險過高,承擔如此高風險追求高報酬,不是理財的主要方向。

為何不買台灣標的?

  • 全球佈局、分散風險才是我的主要策略,台灣市場撥個1%可能都高過全球比重配額。
  • 身邊沒有太多人會討論台灣市場,我不需要那份參與感。

為何是定期定額?

  • 定期定值可能需要投入的金額過大,可能無法貫徹執行。
  • 為了降低平均購入金額。

為何定額頻率為一年?

  • 因為同時再平衡可以省手續費,而單月或單季市場依舊存在動能,不是再平衡的好時機。
  • 兩年覺得有點長,會忘記...。

何時可能會變更策略?

  • 投資的 ETF 標的有所異動,不符合規劃。
  • 有更符合規劃的投資商品出現。
  • 隨著年齡增長,可承受風險變更,調整比重。
  • 法規、條款變更,無法持續投入當前標的,或獲利遭到嚴重稀釋。提高稅務或內扣費用等等。
  • 需要將資金緊急變現。
  • 發現目前方式有重大且關鍵的盲點。

為何用美金衡量價值?

  • 都是美國 ETF,方便計算市值。

為何要再平衡?

  • 為了控制風險。

為何要定額?

  • 這樣才有真正降低購入均值的效果。
  • 如果條件許可,每年應該增加 7% (3%的通膨 + 4% 的市場價值增長)。

為何選擇海外券商而不使用國內的複委託?

  • 複委託以下單金額抽取一定百分比的佣金,且都有低消。約莫台幣六百上下;海外券商最高的成本在於電匯手續費,也約莫台幣六百上下。以單筆交易來說,複委託不見得比較貴,但投入複數以上的商品,複委託明顯貴了許多。
  • 複委託傭金不透明。在各大討論區都可以看到伸業務的聯絡方式的文章,官網公告價都只是參考。沒找到最便宜的方式總覺得很虧。
  • 海外券商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往往是遺產處置問題,包含遺產稅及突然過世錢怎麼弄回來。仔細思考後,我為自己分為幾個面向思考:
    1. 此項資產,主要作為夫妻倆人的退休金規劃,並非親人眷屬的遺產。真正的遺產規劃當用壽險好好補足。
    2. 若真要匯回台灣,手續的確比較麻煩。但也不是辦不到,真有狀況就當作是海外的大秘寶吧!
  • 海外券商倒閉並非全無保障,複委託同時也帶來複風險。

(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