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了李崇建老師三天薩提爾工作坊,腦袋中的思緒亂到不行,本想用用右腦採用圖像記憶的方式歸納,但試了幾項工具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還是作罷。還是使用習慣的方式記錄。
此篇分享不會記錄任何上課的過程,僅用來整理歸納自己的思緒。若是要問我推薦嗎?只能說推到不行,值回票價、相見恨晚。
這些資訊僅停留在概念性的階段,真正的體驗才是價值所在。
不自覺「只知概念,不懂體驗」,比無知更糟...。
- 
	
覺察
- 
		
深呼吸
 - 
		
覺察身體
 - 
		
覺察情緒、接納情緒
- 6A:AWARE、ACKNOWLEDGE、ALLOW、ACCEPT、ACTION、APPRECIATE
 
 - 
		
情緒 vs. 情緒的表達
 - 
		
客觀 vs. 主觀
 - 
		
無法同時的連結自己與他人,「停頓」成了重要的關鍵。
 - 
		
誠實的面對自己
 - 
		
愛自己
 - 
		
無理由的快樂
 - 
		
學習駕馭情緒,而不是被情緒駕馭;學習駕馭身體,而不是被身體駕馭。
 - 
		
引導自己與情緒的相處,而不是對話。用心感覺,而不是用大腦對話。越多的大腦,越少的心靈。
 - 
		
捕捉自己瞬間的情緒
 - 
		
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時赤裸的拋向他人,要他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 
		
 
身體會將感受過的總總,無論好或不好,儲存、記錄在大腦的快取區塊。很多的擦傷,就只是被作為一道傷痕保留了下來,並沒有產生價值。反倒事件重新發生時,被很快速的提取,作為應對,且不自覺。透過覺察的練習,把一切慢下來。
阿德勒:自己與他人的課題
- 
	
對話
- 
		
應對的四種姿態:指責、討好、打岔、超理智
 - 
		
一致性溝通。自己、他人、情景。
 - 
		
培養好奇的素養
 - 
		
對話,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或達成妥協,是為了更靠近一些。
 - 
		
用情緒作為跳板
 - 
		
「我」訊息
 - 
		
切勿把「期望」擺在「接納」之前
 - 
		
「敘述帶來療癒」
 - 
		
高品質對話。在腦袋中工作,是無效的對話,從情緒切入內在的自我。
 - 
		
探索、核對、體驗、轉化、落實
 - 
		
行為、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大我
 - 
		
開放的對話 vs. 封閉的對話(帶一波說教、想要解決問題的風向)
 - 
		
頭腦的「概念」屏蔽了真實的感受
 
 - 
		
 
某些說教的背後,反應的是自己不被照顧的情緒。
世上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才是多數。
圖片節自網路
 
- 
	
表達
- 語態
 - 建立連結
 - 一致性語言。非四種應對姿態。
 - 規則、我訊息、連結情緒、回溯、感謝。
 - 表達渴望。體驗自己的愛,傳達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