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NS-社群網路服務

摘要:[Game] SNS-社群網路服務

文章轉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28/5883484.html

SNS的理論依據是六度分隔理論,它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於1967年創立的,“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論,每個個體的社交范圍都不斷放大,最后形成一個大型社會化網絡。按照這個理論,人們通過六層人際關系便可以找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

  SNS與blog、rss、tag、wiki等,被並稱為web2.0的主要形式,網民可以在一定的權限內自由地將個人信息發布給其他人。“與Web1.0條件下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網絡信息傳播生態不同,博客(blog)、RSS、wiki等Web2.0技術將信息傳播主動權還給了普通大眾,為個體提供了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網絡由現行的單純通過網絡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的Web1.0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快、工具性更強的Web2.0模式發展。與Web2.0相對應的關聯詞是RSS(聚合內容)、Blog(博客)、SNS(基於個人的網絡基礎軟件)、Tag(標簽)、WiKi(維客)、網摘、IM(即時通訊)等。”

  SNS的價值來源於真實性,體現在實用性上。通過互聯網的方式,SNS可以將人際關系網的資源完全挖掘出來。在SNS的幫助下,可以輕鬆認識“朋友的朋友”,通過認識的人找到需要的人,擴展自己的人脈,還可以更科學地管理人際網絡資源,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會。“SNS以現實社會關系為基礎,模擬或重建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網絡,力求回歸現實中的人際傳播。”



  美國Facebook在web2.0時代的空前成功,讓中國的投資者、創業者有了能夠模仿的范本。從2005年底開始到現在,類似Facebook的校園SNS網站的數量在大陸迅速激增。如校內網、誼多網、5Q網、億聚網、佔座網、露臉網等。他們基本上都是仿照美國Facebook的模式。

  國內現有的校園SNS一般都是封閉式注冊,提倡實名制,隻對大學生開放。比如,隻有擁有@xxx.edu.cn的學校郵箱或是在指定的大學IP地址范圍內上網才能注冊賬號。此外,各個網站還鼓勵用戶上傳自己的真實照片,填寫自己的真實姓名、所在院校、性別、年齡等信息。網站開發有個性的blog、方便的交友功能、論壇群等等,每個用戶在校園SNS上都有自己的檔案和個人頁面。2005年12月發布的“校內網”,上線7個多月以來,“校內網“的覆蓋面迅速擴大到700多所高校,注冊用戶30多萬人,且平均每天仍在以2000余人的速度不斷增長。

  SNS火爆的推動力 

  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的作用愈發明顯,如何拓展自己的人脈資源以使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群體是一個開放、接受新知識快的青年群體,有很強的交往需求,因此作為新興網絡社交方式的SNS,就更容易被創新意識強、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所青睞。享受最流行的網絡生活,採用最便捷的溝通方式,在大學生中間儼然已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行為。

  隨著網民上網心態的成熟,網絡社區已逐漸成為供網民交流的普通載體,就像移動通訊工具一樣。校園SNS社區的出現及走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大學生群體對網絡真實性的呼喚與渴求,同時也反映出大學生群體對待網絡的態度正逐漸理性與成熟。“隨著網絡社會化應用的發展,網民對網絡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僅僅局限於娛樂等方面,而是希望其能對工作、個人的發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撐和幫助。”

  SNS使人際交往范圍更寬廣,交流內容更深入,效率更高,方式更活潑,還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聚合功能,幫助用戶找到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同時這也是需求與供應的相互制衡與互動,是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需求在網絡世界裡的真實反映。

  對網絡虛擬世界的反抗,回歸真實人際交流的內在需求與渴望也是SNS火爆的重要動力。當以保守、含蓄著稱的國人最初面對網絡世界時,同樣是以極大的熱情來參與其中,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裡,你可以擁有在現實中不具備的話語權,相當自由地發表言論,而一反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顧慮,因為你基本不用擔心為自己的話承擔責任。因此上網也就成了相當一部分人排解生活、工作壓力的消遣方式。

  但是,現實終究是現實,虛擬的還是虛擬的,二者是兩個不同的環境,在網絡世界裡,隻能是對現實壓力問題起到一個排解、麻醉、逃避的作用,這就很符合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功能觀裡對大眾傳播負面功能的闡釋,過度沉溺於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因此,一部分有理性的網民開始減少對虛擬網絡論壇、聊天室的依賴。

  與公共論壇(BBS)相比,雖然BBS以開放式的交流著稱,但它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完全沒有私人空間,一切活動是以“帖”為單位,以“帖”為中心的。帖子一發出去,就不再屬於個人了。相對於BLOG而言,BLOG雖然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完全的個人化,但也有它的遺憾,就是博客缺乏公共空間,完全是一個人的自說自話,如果寫了博客沒人看的話,這對於那些期望通過寫博客來獲得一定成就感和認同度的人來說,挫敗感是不言而喻的。快捷即時的聊天軟件雖然方便迅速,也有一定的聊天記錄功能,但時間久了聊天記錄也會自動消失。QQ群雖然能夠群體同時交流,但它的非保存性同樣也是它的一大軟肋。與傳統校友錄網站相比,同學錄主要是局限於熟人之間,鞏固已有的感情,這樣就把它的交流范圍大大地縮小了,對於擴大社會人際交往圈無甚幫助。而且傳統校友錄網站還具有重集體輕個人理念的弊病。而校園SNS把個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結合在一起,擁有個性的blog、方便的交友功能、論壇群等,還具有強大搜索功能,既可以全站精確搜索,也可以選擇某個學校進行搜索。現代人在高科技的“寵愛”下,愈發變得“懶惰”,越來越追求方便快捷,與其耗時地登陸一個又一個的網站,還不如在功能相對齊全的校園SNS一次性登陸,既省時又省事。

  同時,校園社交網站的用戶密集性彌補了普通分類信息網站缺乏統一主題、用戶缺乏共同特征的這一缺陷。由於把在校大學生作為它的目標對象,採用實名制,通過一個個真實學校社群的聚集,用戶在需求上存在高度的共性,信息的傳遞存在實質價值,諸多特征均利於分眾營銷的實現。在校大學生群體有比較充分的上網時間,有共同的特征,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和純潔,而且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在網民中,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所佔的比例也是不低的。“新生代市場監測等調查機構做出的2005中國大學生消費與生活形態研究報告指出,校園市場具備了消費市場圈封閉但卻活躍、市場容量大、開發成本低、消費特點集中、消費文化獨特等特點。大學生群體代表一個巨大的市場。根據專門針對年輕一代營銷的市場公司Alloy統計,大學生在2005年的消費金額大約是2314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了10.8%。”

  校園“SNS”傳播的意義

  現代人們的交流工具大致有以下幾種:書信、固定電話、手機、手機短信、同學錄、滕迅QQ、MSN、聊天室、貼吧、論壇、網上沙龍等,而校園SNS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新興的通訊方式。當然,這些在不同時期先后出現的通訊工具,是相互補充完善的關系,而不是以時間的先后順序替代出現的。這就正如大眾傳播媒介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一樣,盡管他們在人類歷史上出場的先后順序不同,但是以一種共存、相互補充的形式出現的,而不是一種先后、線性的替代。SNS是對以血緣、地緣、業緣等為基礎的傳統交往方式的一種有益補充,也是當今人際交流方式多元化的體現,人際性的網絡交流使人類的交流方式更加豐富多彩。

  SNS有助於減少網友詐騙機率,降低交友成本。“中國互聯網誕生后近10年時間裡,網絡上都是虛擬社區、虛擬個體,這對一部分逃避現實的人產生了很大的誘惑力,同時也導致了很多的問題,比如網絡欺詐、不文明的網絡行為,等等。”用“google”搜索“網友詐騙”約有1,500,000項符合網友詐騙的查詢結果(搜索用時0.04秒)。青年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還不完全成熟,社會閱歷相當有限,而校園SNS的相對真實的資料注冊門檻,雖然讓很多網民對此望而卻步,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純潔了校園SNS注冊用戶的身份來源,既給廣大在校大學生提供一條綠色、廣闊的交友空間,也有利於減少網友詐騙機率,客觀上也帶來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在因特網上,人際交流由於具有匿名性、偶然性,它滿足的是網民在虛擬世界裡尋求刺激的娛樂需求,匿名交友使網絡人際傳播具有不確定性,雙方缺乏信任感,因此,從網友轉變為現實中真正的朋友,雖不乏實例,但畢竟是極少數,不具有規律性和可模仿性。通過SNS,可以過濾掉大部分虛假信息,降低交友時間、精力成本,擴大人際交往范圍,提高網絡人際溝通的效率。據《齊魯晚報》2006年7月19日的一篇報道稱:山東大學學生楊飛說,他自己4月份在一家要求實名制注冊的網站上開通了自己的賬號,把自己的真實姓名、信息、照片都上傳到了這家網站。兩個多月下來,自己在這個網站上結識了300多位全國各地高校的學生,而這些朋友在這家網站上的資料大部分也都是真實的。

  SNS的出現改變“網絡是虛擬的”這一舊有觀念。在物理世界之外,發達的數字化技術構建了一個異化的網絡空間,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新世界,超然於現實之外而又源於現實。美國傳播學者羅杰?菲德勒也說:“對於未來的電腦技術,可能不知道甚至不在乎我們正在與之進行交互的究竟是另一個人還是一個數字實體。”有句很流行的話是這樣講的,“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由此看出,網絡的虛擬性是存在的。一些人認為,我的注冊名是假的,個人資料是假的,網絡游戲是假的,網絡社區是假的,這個看不見摸不到的網絡世界也是假的。因此,網絡是虛擬的就這樣在人們的印象中扎下了根。但是在“校內網”創辦者王興看來:“網絡並不一定是虛無飄渺的另一個世界和另一套秩序。”網絡的虛擬隻是人們對網絡的一種傳統的觀念,網絡的部分功能已成為了現實世界生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並不能超脫於現實之外,不再是與現實生活隔離、對立的,而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並逐漸與現實世界融合成為一個整體,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在網絡上的一個延伸。

  ──────────────────────

  參考文獻:

  趙曙光,《自媒體與網絡社區營銷的商業價值》《傳媒觀察》2006年(10)

  李海峰,《網絡傳播技術及應用的新態勢》《新聞記者》2006年(8)

  、熊向群,《SNS:網絡人際傳播的現實化回歸》《新聞傳播》,2006年(9)

  、吳加錄,《校園SNS向大學生熱情招手》《中國計算機報》2006-9-18,總第1545期

  《眾專家代表眾論:下一代互聯網應用發展趨勢》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27/content_ 5143800_1.htm

相關文章
http://tieba.baidu.com/f?kz=518083633

http://yblog.org/archive/index.php/20100314_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