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沌操作法》閱讀筆記
- 結合各部份所形成的整體,其力量大於各部份的總和。
- 混沌並非毫無秩序,它可以說是亂中有序,而且是較高層次的秩序。
- 即使是一點小小的意外狀況,也能造成整個系統狀態的大改變(蝴蝶效應)。
- 經濟學家不斷嘗試尋找一種簡化的模型來代表經濟的發展模式,以便解釋或預測經濟走向,結果都是徒勞無功,因為經濟發展的變化是由人來推動,而人本身就是極不穩定的因子。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根本就是非線性的。
此外,作者亦提出自然界運作的三項原則:
- 能量永遠會循著抗力最小途徑發展。
- 抗力最小途徑的決定因子,是通常不可見的根本結構。
- 這種始終存在而通常不可見的根本結構,可以被發現,並加以改變。
這些都很好,沒有問題。可是當觀念講完,開始進入方法時,就開始發現一些問題和矛盾之處。首先,作者在前面對一些技術指標並不認同:
「雖然他們偶爾會發出『有效的訊號』,但這些工具無法提供穩定的獲利。......對於任何交易指標產生的獲利交易訊息--背離、反轉、...等- -我都可以就同一指標提出另外五個失敗訊號的案例。我指的是隨機指標、RSI、動能、通道、或其他『過去非常可靠的指標』。」 (p.75)
而且作者也不認同日本的陰陽線(K 線):「統計方法被證明無效時,我們回溯數千年而向日本借取陰陽線分析。如果它們可以承受歷史的考驗,則應該有效,是嗎?」 (p.2)。可是進入第六章以後,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所用的條形圖(bar),其實跟 K 線沒什麼太大差異,只不過把 K 線切割成三等分,並分別以編號代表各部份,以便用數字來代表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的各種變化。
然後,我們看到 MFI 指標與跳動量(交易量)的四種變化所代表的買賣訊號。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這不就是股價以及成交量變化的組合所代表的各種意義?例如:價漲量縮、價跌量 增...等。在第七章,作者接著介紹艾略特波浪理論,並且用 MACD 來輔助確認波段,這點似乎不錯。第八章進入碎形(fractal)的應用,利用作者提出的碎形來判別趨勢變化以及買賣訊號。在我看來,這同樣只是 K 線形態方法的一種變形而已。第九章整合前面幾種方法,最後兩章則是討論有關市場結構與個人如何修練成為專業的交易者。大致了解作者建議的操作方法後,再回 頭看看作者在第一章所說的:「市場中普遍運用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我們卻不如此。」這似乎又是一個矛盾,難道 MFI、跳動量、MACD、波浪理論都不是技術分析?
最大的問題,在於作者提出的方法跟混沌(chaos)理論根本沒什麼關係,硬要解釋的話,我想大概就是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股價波動之中找出 pattern 並判別趨勢,如此而已,跟其他技術指標、形態學等相比,似乎也沒什麼特別高明之處。前面講的「混沌不是全然的混亂,它是更高層次的秩序」云云,看到最後才 發現只不過是包裝另一種操作方法的外衣而已,不免令人失望。當然,前面提到的操作觀念有些確實是不錯的,至於後半部分有關操作方法的章節,個人覺得實用性 不高。
此外,這句話看似合理:
這本書有出續集:《渾沌操作法II:二十一世紀投資新觀念》。作者在書中提到,第一集的方法依然有效,但是第二集提出了更有效的獲利方法。我想,所謂更有效的方法,大概是指鱷魚線和 奧森擺盪指標(AO)吧。我不知道這些是否真的有效,但是在嘗試過幾種技術指標後,我覺得那些只是輔助決策的工具之一,而且並不是最重要的部份。反而是培 養對盤勢的直覺、當機立斷的勇氣、以及嚴格的紀律,才是投機人最重要的課題。不過,技術指標的信徒似乎總是在追逐最靈驗的線型或技術指標,只要有人提出新 的技術指標,自然會吸引一群投機大眾努力鑽研,期望能找到戰勝股市的銀彈。就像軟體工程方法論一樣,我們總是期望(或深信)有一種終極的方法論與開發流 程,能解決所有軟體開發的問題,而輕忽了使用方法的人本身所應具備的素質。或許鱷魚線真的有效,但我覺得技術指標已經夠多了,實在沒必要弄得那麼複雜,找 到幾個自己用起來順手的兵器就好。畢竟,最終我們都只是依照自己的信念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