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一個撲朔迷離的時代

摘要: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的時代

最近迷上了三國, 買了易中天品三國全集回來看, 分析的真是讓人折服, 因為他有考究各種資料, 
不會只憑一兩本書就做結論, 就像, 
三顧茅盧這件事, 他從幾個角度來看

這件事真有其事嗎?

從各種史料來看,三顧, 確有其事, 出師表中提到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裡諸葛亮提到,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看來確有其事, 不然不會在出師表裏寫這一段話, 

 

到底劉備三顧茅廬是只見著一次,還是三次都見著了?

 

問題出在三國演義中把這三顧, 誇張化了, 說的諸葛亮好像擺個架子, 不怎麼理劉備, 
張飛還想放把火把草廬給燒了, 實際上, 按照出師表的語意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似乎是三次來臣的草廬之中, 甚至是好幾次, 論國家大事, 如果像
三國演義所說, 三次只見了一次, 那沒理由是用這個三顧,

當然或許這是個謙詞也說不定, 可是比較合理的說法, 應該是
諸葛亮實際和劉備在草廬之中討論了三次, 甚至不只三次
(三代表多的意思), 羅貫中為了幫諸葛亮增添一些神祕的色彩,
替這三顧, 增加了不少材料
 

為甚麼後代會把這個故事演申成這樣, 而且還深植人心?
 

可是後代再看這個故事,幾乎都只記得羅貫中的版本, 而不去考究其他的
合理性,這恐怕是羅貫中在反映自己讀書人的想法.

羅貫中是明朝人是個讀書人, 沒機會當官, 那時代的讀書人最希望的一件事
就是有明主可以賞識自己的才華, 讓自己可以有發揮的能力, 報效國家, 可是
明朝對讀書人並沒有那麼的尊重, 在明朝當官是很辛苦的, 看看朱元璋怎麼
怎麼對付文官的, 就知道那個年代, 當官不輕鬆, 當個清官, 更難, 如果有個皇帝,
願意來自己草廬, 一次見不著, 兩次見不著, 三次還要再來在歷史上, 是絕無僅
有的, 羅貫中當然要大書特書, 也取得很多讀書人的共鳴於是這個三顧, 就變
成了今天的版本了.

或許當初諸葛亮寫"三顧"這二字, 也沒想到後來的羅貫中會把他神話成這樣, 
可能這是諸葛亮寫出師表時, 始料所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