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率 = 本期 / 前期
銷量/銷額/成長率
當計算成長率時,以下應該用哪個算式呢?
1.本期銷額 / 本期銷額
2.本期銷量 / 本期銷量
在決定這件事情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銷量與銷額的關係。
銷額 = 銷量 x 單價
也就是在看銷額的同時,也會把單價這件事情考慮進去
所以當你決定上面的選擇時,如果你覺得都一樣,或者是說你任意選擇了其中一個,其實是掉入了一個陷阱,也就是在你不考慮單價下去做出了決定。
某公司會說,因為我們是用額去預估公司的的銷售,理當是要用額去看成長率。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也就是這個成長率,是要給公司決策層看,還是要給業務銷售部門看的,給公司決策層看,因為公司的決策層能夠決定單價,所以理所當然是要用額去看成長率;當你是要給實際執行業務的單位看的時侯,通常業務單位無法決定單價,所以會用量去看成長率。
站在業務的角度看成長率,你希望今年成長10%,去年賣100萬元,也就是今年應該要賣110萬元,但是去年一個的單價可能是1000元,所以1,000,000/1,000 = 1000,也就是去年賣出了1000個;但若是極端一點,今年的單價調整成2000元,1,100,000/2,000 = 550,所以今年業務送貨,你是希望業務送550的量就好了嗎?這又蠻奇怪的,去年你能賣到1000個,假設今年真的只賣了550個,真的要把所有的量減少, 都歸罪於價格翻倍嗎?
有時候需求是剛需,調價的確會對銷量產生傷害,但是對於業務來說,如果他還要概括承受你因調價所造成的傷害,那也是變相叫他少送一點貨,畢竟之後退貨虧損的帳也是掛在他身上不是嗎?所以這樣惡性循環的過程下去,就造成調價,銷量變低,預期銷量變低,所以進貨量一併調低,減低傷害,然後因為進貨量低,所以可賣出去的貨量又更少,最後銷量大幅下滑,導致這個產品最後賣不下去;但是起因呢,都會歸咎於調價。這還沒有考慮這個業務可能會送不同盤商,又有不同價格的問題。
其實,能夠將基層需要自行去轉換的地方降低,會讓他們更能夠專注在他們應該要去控制的地方,一切都是要化繁為簡!
以上淺見,歡迎留言理性討論!
註:這裡指的業務泛指向通路鋪貨的人員,不包含下單議價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