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成果可以被「量化」,付出從來就不是等價的,程式設計本來就不好賺,難道會唱歌就是周杰倫?



譁眾取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單純的數字「量化」所有事件 … 包括程式設計這件事

譁眾取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單純的數字「量化」所有的事件,模糊真正的焦點,例如「夢想家2天燒2億」,或是「宇昌案蔡英文獲利1000萬元」,然後接下來便是媒體的爛仗,鄉民的 KUSO 。不用作功課丟出現成的資料就能聚焦,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事了。而如果你以為「量化」只有牽扯到政治才會發生扭曲的現象那就錯了,從政經到文化,從主流媒體到個人部落客,無時無刻都在運用「量化」的概念,簡化並扭曲這個複雜的世界。

「量化」的技巧在論述科技產業新聞時尤其好用,例如「台廠雙i獲利 雙輸韓國」: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然後便是滿坑滿谷到處充斥,只會「代工」不重「研發」後果之類云云的言論,而這些數字背後根本沒有那麼簡單,將品牌通路與純粹的生產製造作比較,怎麼不將 APPLE 與「珍珠奶茶」攤商之類行業獲利分析比較一下看誰比較賺?

軟體業當然也不遑多讓,例如「總統府網站改版花七百萬」,可憐的程式設計師,辛辛苦苦寫個案子賺沒多少還要被嫌,然後你可能又會發現這樣的新聞:「發展App軟體 經濟部砸上億建構創業園區」,幾個人的團隊寫寫  App 就能上天堂,政府還會當你的靠山,然後等你上了幾個月的課,學會怎麼寫 App ,才知道不是這麼一回事。

任何行業,只有在付出很多很多努力之後,才可能有一點點的成果:

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一些微小成果才會慢慢的浮現,而除非努力達到了那個臨界點,一切的成就才會水到渠成,匯集成巨大的成功,不幸的是,這個過程的曲線很長很平,還會有些曲折,卻只有「成果」這東西可以被量化,而我們又很需要在努力的過程中依賴這一點點「成果」來激勵自己往下一個階段繼續前進,只是我們每天被這些「廉價」都稱不上的量化資訊給轟炸扭曲而徹底忘掉,付出從來就不是等價的,成功的臨界點卻只有遇上了才知道。

沒有人蠢到以為會唱歌就能變成周杰倫,那個上超偶比賽的素人不會唱歌?卻經常看到許多初學程式設計者不斷的質疑這一行好不好賺,有沒有前景,或是已經在這一行的跟你說寫 App 不如去賣 XX ,一堆證照又如何,如果政府幫助軟體業,我一定能 XXX ,然而真正的事實是,會寫程式除了表示你會敲鍵盤之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很多證照只表示你很會考試而已,為什麼老板可以隨便換掉你,客戶可以隨便要求你改東改西?很簡單啊,你不作後面一堆人等著補上,市場供需罷了。

但是,你不會不知道,有一個人很多年前自己沒工作因此架了個 104 網站幫人找工作,有幾個年輕人很久之前就搞了個「無名小站」賣給了 Yahoo ,也有人在電子商務還沒逢勃發展時,弄了個博客來網站,後來因為資金無以為繼讓統一集團檢了個便宜,更有將賣成衣這種創投根本看不上眼的生意,搞成超賺的 Lativ 網路服務,還有一堆團購、訂票商務、特定領域的網路服務已經或是正在茁壯,而行動商務與雲端科技才正在起飛而已呢。

[圖片來源:社群網站劇照]

你當然可以很酸的將這些人的成就簡化成矇上的,但是為了矇上頭獎,你看不見的是這些人花了多少時間去學演算法算這支明牌。所以,不用去問什麼,儘管學好程式設計吧,這是一條未來看不見盡頭的漫漫長路,當你覺得很辛苦還是賺不到錢,只表示你不夠努力,而當你覺得努力已經到了極限還是得不到一點成果,那很可能只是方向錯了,不愉快的工作過完年換掉她吧,過時的技術勇敢的丟掉吧,沒有一件值得作的事是不需要努力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