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大名城攻略] 2017-01-30 02.五稜郭

五稜郭建造於西元1866年,由江戶幕府政府在北海道南方進行建造工程的一個建築物
前往五稜郭的季節可以安排在春、秋、冬三個季節,不同的時間前往所看到的美景也會有所不同,是個很適合一去再去的地方

五稜郭的建築年份是在1866年,所以並不是在戰國時期,因此在築城的方式與設計都與戰國時期的城大不相同
而提到五稜郭的故事,就一定要提到箱根戰爭這個重要的歷史內容

在日本戰國時代結束後,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並將日本的首都從京都轉至江戶(現在的東京),所以在德川幕府政治時期,也稱為江戶幕府時代(1603年~1867年)
在西元1866年的時候,有了倒幕思想的藩士們開始組成了軍事聯盟,並嘗試與天皇接觸主張倒幕,1867年新繼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了許可倒幕的密詔。後來,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為了轉移矛盾,在坂本龍馬居間斡旋下,提出「大政奉還」上奏文,表明將政權歸還給天皇。後來,政府內倒幕派與德川派的鬥爭漸趨白熱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

這大概就是幕府末年到大政奉還的故事簡述,而五稜郭就是發生在1866年到1869年之間的故事
五稜郭其實早在1857年就開始進行建造的工程工作,1866年完工。
在1868年的時候引發了箱根戰爭,箱根戰爭主要是為舊幕府軍與新明治政府軍之間的戰爭,1869年時舊幕府軍被新政府軍攻陷,箱根戰爭也是明治維新的最後一場戰爭,所以箱根戰爭結束後,日本完全的進入了明治維新時代

上面講的有點亂,我整理一下這些事件的過程

1857年-開始建造五稜郭
1864年-五稜郭建成,箱根奉行 小出秀實 移至五稜郭中的奉行館辦工
1866年-五稜郭所有工程完工
1868年-大政奉還,奉行所成為箱根的政廳,同年10月,舊幕府軍松岡四郎次郎的部隊進佔空無一人的五稜郭(箱館府知事清水谷公考逃跑至青森)
1869年-新政府軍進攻五稜郭,同年五月舊政府軍開城投降,箱根戰爭結束,完全進入明治維新時代

1914年-改建成為五稜郭公園,開放民眾進入

前往五稜郭公園的路比較麻煩一點,這次我前往的方式是搭乘JR到函館站,再換市電從函館站前到五稜郭公園前,最後再步行前往

函館站算是北海道蠻大的一個站,畢竟北海道算是個旅遊景點,每天的遊客量也是很大的

出了函館站,往右前方步行就可以抵達市電車的車站,在這裡要換市電前往

這是函館市電鐵站,因為北海道緯度高,冬天非常容易降雪與積雪,所以公車不多,反而採用鐵軌式的電車比較安全

從車內往外看,可以看得到是鐵軌式的電車

在函館站前,只要看到藍5或是紅2的車都可以坐,因為都可以抵達五稜郭公園前

下了車還要步行一段路,不過沿路都會有一個有趣的裝飾

大約步行10分鐘,就可以看到五稜郭塔,從塔上可以一覽五稜郭的全貌

在五稜郭公園門口,可以看到整個五稜郭的地圖,看得出來整個五稜郭公園占地是非常大的

由於前往的時間剛好是在冬天,所以在橋上往河道看,會發現整個河道都冰凍起來了,這也算是五稜郭的美景之一吧

這是全景拍攝

箱根奉行所,大政奉還與箱根戰爭後,由於沒有經過太大的戰火摧殘,整個奉行所也很完整的被保留了下來

在五稜郭的五個角,是可以爬上去並進行防守的工作,只可惜是在冬天,積雪非常的高,當然要爬上去也不太容易,有些地方要前往也不容易,光看積雪的高度就知道已經達到半個人高了吧

想要嘗試前往,不過一腳踩下去發現底下是個深不見底的洞,就不敢繼續走了

有的城牆有樓梯可以上去,從上方往下看的景色,也可以眺望遠方的五稜郭塔,銀白色的美景真的很漂亮

進入五稜郭塔後,可以看到新政府軍與舊幕府軍當時作戰所留下的一些大砲工具等等

土方歲三是新撰組的副長,是效忠舊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新撰組的故事成為日本大眾文化燴炙人口的一環,在往後的小說和電影、動漫中都有不少以他為題材。在日本更有不少土方迷成立的社團。

要進入到五稜郭塔的上方要購買入門票,門票上的圖片,就是五稜郭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同景色與樣貌的照片

一上到五稜郭塔的上方,映入眼簾的就是從窗戶眺望五稜郭全貌的景色,實際看到的樣子,比起看照片還要來得震撼

在館內也有五稜郭的全貌模型,以及箱根戰爭的歷史故事可以看,有中文內容,所以不用擔心看不懂

請在五稜郭塔上待到下午五點半,五稜郭會點燈

上到五稜郭塔的時間,建議可以在四點到四點半之間,因為五稜郭會在下午五點半左右點燈,點燈的全貌,與白天呈現的樣子又有很大的不同 

至於百大名城蓋章的地方呢?
只要跟一樓售票櫃台小姐講說你要蓋章,她就會把章拿出來給你蓋了。
提示訊息實在是太小,我還找了好一陣子

五稜郭,入手!!

由於北海道是個很標準的觀光景點...特產什麼的,就不介紹嘍....

參考資料
五稜郭
江戶時代
王政復古
坂本龍馬
德川慶喜
土方歲三
大政奉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