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駭客 - 發現問題

成長駭客-發現問題

這篇,可能標題與文有點不符。

主要是有了一些成長駭客觀念後,開始腦袋開始有了新思想,

並且在工作中,開始許許多多事物都開始用數據驅動,

很意外的,為了統計,一定會下group by,

我開始很好奇,會員詢問的數量,誰最多,

就開始 group by cdate having C > 100這樣的語法開始下下去。

哇,有個異軍突起的怪咖。第一名是第二名的八倍ㄟ。

然開就會好奇他在玩些什麼。

意外發現很有趣的事情,他的個人資訊不完整、他騷擾到許多用戶,導致被設為黑名單、檢舉。

開始對此人開始感到興趣,

開始統計各種東西。

他使用的天數有幾天

他每天平均發送的頻率多高

回應他的人數有多少

內容都寫些什麼?

他被封鎖、黑名單、檢舉的原因是什麼。

 

從這裡會發現,一些需求,為了防止這種人騷擾,我們要設計怎樣的功能以防止,避免導致因為一個老鼠屎而造成客戶流失。

要怎麼讓客戶防止這種人騷擾,要在訊息框旁邊增加黑名單、檢舉、封鎖,

要怎麼讓這個客戶,避免影響更廣的用戶群

為什麼客服,在他檢舉後,又開啟。

一連串的故事情境又開始展開。

 

然後,統計,回應數、回覆率,是要依什麼為依據?訊息的已讀數,還是聊天群組有無回應。還是,同一個使用者與用戶之間是否有來往關係為依據。

單一個人去計算很容易。

多個人的時候,怎樣才是代表母體的機率

 

也很剛好這位問題人物,去其它的人八倍之多,都快要變成所謂的母體了。

如果第一名跟正常的發送數量相比較,還可能是千倍之多。

就等於假設這位是模擬了一千個使用者與一千個客戶的溝通,其回覆率,相當接近與母體回覆率。

 

後來得到回覆率約44%,但真正的回覆率算起來是39%~33%,個人與大量比,還是有10%的差距。

也就表示了,來訪使用者,第一部是進來了,再來進入第二步的關係建立,又更少了,再進一步互動關係的建立,佔了30~45%,也就是媒合率應該會是在45%以下。

這之後的媒合成功率,又更少了,45%裡面的人裡,又佔了幾%呢?這又需要深度再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