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課後心得

  • 3626
  • 0
  • 2019-08-15

今天承蒙公司提供了一個非常棒的機會,能夠參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課程,此課程為 Franklin Covey .,Ltd (富蘭克林柯維公司)授權的培訓課程。正好書買了都還沒看,可以先有個高人領進門的好機會。以下寫寫我個人的心得,希望能夠作為個人未來反思之用。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圖片搜尋結果(圖片來源:博客來

課程一開始,當然要先對效能做出一個清晰的定義:

效能的定義是一次又一次持續地達到你所期待的結果

而整個課程圍繞在這張圖進行,由下而上,脈落相當清晰明確。(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career/3zmyo8a.html )

依賴

凡事依賴他人,充滿抱怨、藉口。覺得自己無能為力。

獨立

凡事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不喜歡溝通。

互賴

尋求雙贏,總是考量彼此間的最大利益。

依賴」、「獨立」、「互賴」是三個成熟度狀態,人的心智往往會在三個狀態間流動。追求的是盡可能常駐在「互賴」的高度上。除此之外,圖中也包含了七個習慣,這些習慣,是藉由個人的基礎原則、本質上的提昇,進而影響人際關係,成為信賴的夥伴,達成高效能的方程式。換句話說,由內而外才是真正的力量,那股力量是將就不來的~。如下圖的 SEE -> DO -> GET(觀、為、得)。

「see do get」的圖片搜尋結果(圖片來源:http://lkcpromo.in/FranklinCovey/CRM-Mailers/7Habits/Foundations/2.html

藉由習慣1、2、3,能夠成就個人成功,讓自己能夠更往「獨立」的狀態前進;藉由習慣4、5、6,能夠成就公眾成功,進而達到「互賴」的高度。接著藉由習慣7,讓自己能夠更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下,不斷的持續所有習慣,達到高效能。

 

習慣1、主動積極

對自己的福祉負責。

對於外在環境、衝擊的選擇不多,但對於內在該如何應對、看待一件事的思維,卻有無限可能的自由。真正影響你的,不是外在刺激,而是內在思維。盡可能的關注在自己的影響圈,而非關注圈,改變那些你能夠控制的。一旦習慣養成,影響圈將會逐漸擴大,可控性也自然提高。

這也讓我想到阿德勒心理學當中提到的「自己的課題」,將心思投注在自己能夠改變的範圍內。

相關圖片(圖片來源:https://davidforman.co.nz/growing-my-circle-of-influence/

 

習慣2、以終為始

訂出人生願景和目標,並時時檢視,定期反思。它將提醒你,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引導你作出更好的決定。

課程中有一個我覺得非常有助於訂定人生願景的練習:「想像二十年後,你身邊圍繞著你至關重要的親朋好友,你希望從他們口中,聽到的是對自己怎樣的描述?」,這能夠相當具體的引導自己思考期望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再藉由週計畫,省視計畫中的各類項目,是不是符合你的人生願景?

就是看看 Sprint Plan 的 User Story 是不是有呼應 Goal 啦~

 

習慣3、要事第一

將時間花費在重要的事情上。

重要的事情分為,緊急與不緊急。緊急的部分是事找人,豪無懸念,就是做;不緊急的部分,是人找事,應該主動安排時間做。然而最奇妙的,不重要的項目不管緊不緊急,都不需要做。這是今天我比較詫異的部分,但也得到了很棒的詮釋。大意是,若你想要做不重要卻緊急的項目,往往可能是分錯象限,其實它部分是屬於重要且緊急,只是你沒認知到所謂「重要」的部分。例如老闆下班前要求你做一個很無謂的工作,因為工作內容不重要,這項目被擱置到「緊急不重要」的象限中,工作本身可能不重要,重要的其實是「與老闆的人際關係」,這是該重新思考的部分。下班回家只想放鬆追劇,追劇或許會被定義在不重要不緊急之中,但事實上「放鬆」應該是屬於重要不緊急的項目,所以應該主動安排時間。換言之,超過安排時間的部份,就該省視是不是還是屬於重要的象限了...。

放了六小時還不鬆,問題可就大了~

相關圖片(圖片來源:http://iaminicole.blogspot.com/2011/05/urgent.html?m=0

 

以上三個習慣,能使個人創造成功,接著前往習慣4邁進。換句話說,習慣4無法習得,便該回頭檢視習慣1、2、3是否已經好好養成了。接著以下習慣4、5、6,有著前述「觀、為、得」(SEE、DO、GET)的因果關係,依循漸進。

 

習慣4、雙贏思維

保持富足心態,而非匱乏心態。並非你多了,我就少了,還有共同創造更多的可能。

在這提到了情感帳戶的概念。在情感帳戶中儲值,便能提昇信任感。然而,這是一個手續費極高的存款帳戶,每存入 5、6 元才能提取一元。

這裡所謂的思維,指的是與人相處時,面對資源的心態。贏輸、輸贏、雙輸都不是一個健康的思維,即便每次都贏,卻默默從情感帳戶中預支了不少,表面上的贏,便沒有太大的意義。凡事能夠從雙贏思維出發,才有可能創造真正的贏。

即便結果是雙贏,若非從「雙贏思維」出發而達成,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默默從情感帳戶中提了款。這也呼應了課程最開始,由內而外的概念。
深深覺得習慣4在這個位置,充分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相當呼應課程一開始提到的簡單原則。由內而外,改變人際關係,提高效能。

 

習慣5、知彼解己

先傾聽,將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在課程中看到了兩則影片,演示了傾聽的力量,印象深刻。據說這是柯維博士認為最難實踐的習慣。簡單,卻也非常困難。

傾聽:避免自傳式回應:探究、評價、建議、詮釋。應使用「理解 + (對方的)感受」回應對方。

其實在探究的自傳式回應中,我感到納悶,這和最近在閱讀的薩提爾對話有些矛盾,薩提爾的對話中,經常用的是好奇、探尋的語句。隨著課程進行,我發現真正該關注的不是文法,而在於讓對方感受到你真正願意聆聽的誠意,不是出自於好奇、八卦的探究心裡。

述說:承擔責任,清楚以「我」作為主詞。「你經常遲到。」=> 「我發現你經常遲到。」

 

習慣6、統整綜效

共同找出一個更好的方法。

藉由釐清目標(習慣2、5),知彼解己(習慣6),共同探索第三種可能,同時囊括彼此的想法。

 

習慣7、不斷更新

「『好好的』活下去。」這是我給這個習慣的詮釋。

必須要好好的活下去,才能「『持續地』達到你所期待的結果」。所謂好好的活下去,並不只是吃飽睡飽。有四個該持續關注的面向:

生理:營養、休息、壓力
情感:情感帳戶、人際關係
心智:閱讀、寫作、知識
心靈:服務、勵志、自然

然而這四個面向,多該被歸類為重要不緊急象限,也經常性的被忽略,導致更多突發的緊急事件。

 

總結

想想倘若完全不理會這些習慣,採用最放縱的方式生活,將會是什麼樣的狀態?以下是我自己的腦補:

  • 在依賴層次上生活著,每天怨天尤人。覺得自己進了死胡同,無能改變些什麼,周遭的一切都讓自己非常不快樂,總感覺厄運都在自己身上。
  • 因為長期忽略「重要不緊急」象限,「緊急」事項不時爆發,生活中被「緊急」項目追得喘不過氣。
  • 人際關係不佳,煩惱總是很多(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阿~)。
  • 人生願景不清楚,覺得自己時常站在迷惘的十字路口,總是期待由他人幫忙做出一個最棒的選擇。
五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下葬。 ˊ_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