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等效翻譯探索(增訂版)》是由翻譯家金堤先生所著,這本書原為簡體版,後來才在台灣發行繁體中文版。閱讀時很順暢,沒有明顯感覺簡體書的影子,想必繁體中文版已經針對兩岸用語差異的部份做過一番調整了。

等效翻譯理論強調譯文不僅要能準確傳達原文語意,同時要盡量維持文句的通順。其基本原則是「同一信息,用兩套不同的語言,接受者不同,卻要產生基本 相同的效果。」作者指出,古人早就提過等效翻譯的概念,如玄奘說的「既需求真,又需喻俗」,而作者所提出的等效論,看起來似乎是基於奈達的「功能對等」理 論(最初發表時的名稱是「動態對等」),加以調整並融合自己的經驗與理念所發展而成。無論起源為何,重點在於這套理論「對兩千年來西方翻譯家們相持不下的 直譯與自由譯之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其中的自由譯,即所謂的「意譯」。

義大利有句諺語說:「翻譯就像女人,漂亮的,可能不忠實;忠實的,又可能不漂亮!」換句話說,就是直譯與意譯兩相衝突,好比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 此譯者只好在「寧信而不順」與「寧順而不信」之間擇一為之。但是等效理論認為這是不正確的觀念:「順」與「信」二者並非互斥,實為一體之兩面,應該同時並 存。而且,一旦走上意譯的路子,等於為譯者開了方便門,在碰到難處時,譯者可能更容易採取閃躲、任意刪改原意的「變通」辦法,而不是盡力突破眼前的困境。

以下分別整理等效翻譯理論的重點概念、書摘、以及一些感想。

三個核心概念

  • 接受者概念:譯文必須被讀者接受,翻譯過程才算有效。要讓讀者接受,首先必須了解原文的對象是什麼樣的人,從原文的語言、文化當中掌握正確的語感,並充分理解原文;接下來,要產生譯文時,則須排除原語的干擾,以譯入語的語感創造出原文同樣效果的譯文。
  • 效果概念:效果指的是譯者傳遞的訊息必須對接受者(讀者)產生作用(impact),此作用就是接受者獲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 體事實、意境氣氛。這裡的效果,跟奈達所提出的「動態對等」理論所說的效果有些差異,奈達認為,讀者除了有感覺,還要做出實際的反應,例如:讀了聖經就真 的去受洗。
  • 對等概念:翻譯所需之對等「是一個相對概念,並不是要求達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而是達到可能範圍內最接近原著對原文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簡單地說, 就是譯文必須通達。這裡「通達」跟奈達主張的「自然」(nature)概念不同,奈達認為,如果讀者因為文化、環境、或時空背景等因素而無法體會原文要表 達的意境,譯者應該調整譯文,讓讀者讀起來感覺比較自然;這看起來更像是犧牲原文的意境而屈就讀者,等效論並不贊成這種作法。 

三個翻譯階段 

作者建議的翻譯步驟分為三個階段,共九個步驟: 

第一階段:以理解原文為主的準備階段。基本上單純使用原語思維。此階段盡量不用雙語字典,而用原語字典或其他原語參考資料。

  • Step 1: 仔細閱讀原文,勿試圖翻譯。
  • Step 2: 研究作者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 Step 3: 徹底了解即將動手翻譯的原文,包括內容、形象、細節、暗藏含義。

第二階段:雙語雙軌工作的具體翻譯階段。

  • Step 4: 使用譯入語創造自己的譯文。此時要注意避免受到原語的干擾。
  • Step 5: 譯稿完成後,逐句核對原文。
  • Step 6: 將譯稿放置一段時間不去理他,以便「冷卻」。

第三階段:單純使用譯入語來複合譯稿。

  • Step 7: 用冷卻後的眼光審閱譯稿,讓自己盡量成為客觀的讀者。
  • Step 8: 請不懂原語的讀者閱讀定稿,以找出讀起來彆扭的地方。
  • Step 9: 仔細考慮讀者意見,對譯稿做最後潤色。

書摘

初學翻譯的人往往以為藝術就是華麗的詞藻,千方百計拼湊四字詞語和所謂的文學語言,結果不僅損害了內容也破壞了藝術。 (p.8)

有些人在發現原文「講不通」的時候,不是回頭去懷疑一下自己的理解有什麼差錯......,而是盯著他們認為「講不通」的詞句,「根據上下文」對這 些詞句作「靈活」的處理,沒有想到這個「上下文」實際上是他們自己頭腦中的錯誤認識,而這樣的「靈活」實質上就是「寧順而不信」的一種表現形式。 (p.37)

因著意傳神而忽略事實,這是許多翻譯作品及評論中可以看到的一個傾向,其特點一是在傳神的過程中忽視事實,二是在追求文字美的時候忽視真正的傳神。 (p.39)

我們常說好的翻譯應該讀起來不像翻譯。但是「讀起來不像翻譯」的作品,如果沒有起到翻譯應做的傳遞正確信息的作用,還能算是好翻譯麼?這正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p.39)

只要承認翻譯的目的是給別人看或聽的,就不能不同意「信」和「順」二者之間不但沒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且是必須共同存在的條件,是一個統一體的兩面。 (p.42)

感想

我是個半路出家的業餘譯者,翻譯對象也只限定在「硬梆梆」的軟體開發類書籍,不過,我相信多了解一些翻譯理論,對於從事翻譯工作還是很有幫助的。本 書除了闡述等效翻譯理論,也有提到譯者經常面臨的困境以及常犯的毛病,與自己的翻譯經驗(雖然很貧乏)對照之下,確實也得到一些印證和警惕。讀完本書,翻 譯時在兩種語言文字進出之間的拿捏,自覺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準則。

值得一提的是,譯家馮亦代先生曾對作者翻譯的《尤里西斯》提出多處批評,而本書最後也收錄了金教授對這些抨擊的回應文。金教授不僅逐條比對不同譯 法,也詳細說明了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譯,馮先生的批評又是錯在哪裡。我們不僅能夠從這篇回應文看到等效翻譯理論的明證,也看到一位翻譯名家的風範,例如文中 有一段話:

「我感謝馮先生費心寫這兩篇文章,尤其是他用對比方法,使我有機會比較深入地談一談我的具體原則和思路,便於廣大的讀者和專家看清問題所在,給我更具體的幫助。」

這無疑是誠心的感謝,因為透過金教授的回應,確實充分展現了等效理論的實用性,以及他在翻譯《尤里西斯》時所秉持的認真態度。然而,馮亦代的譯評卻 幾乎都不正確且不負責任,例如馮的譯評開頭便說他沒有對照原文書,原來他是光憑另一個譯本的比較,就認定金教授的譯本在十頁內有 36 處誤譯。

面對這種批評,金教授的回應是不慍不火,不卑不亢,實在令人欽佩。然而,轉念一想,自己從前也曾批評過別人的翻譯,又有多少是未經深思熟慮和查證就貼在部落格上的呢?想來真是汗顏。網路上也不乏因為翻譯而引發的爭論(例如這裡這裡),在評論別人的譯作時,又怎麼能不多加謹慎呢?!

最後,引用電影《料理鼠王》片尾的一句話,藉以警惕自己:

In many ways, the work of a critic is easy. We risk very little yet enjoy a position over those who offer up their work and their selves to our judgment. We thrive on negative criticism, which is fun to write and to read. But the bitter truth we critics must face, is that in the grand scheme of things, the average piece of junk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our criticism designating it so.

「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不必冒什麼風險,卻擁有評論他人及其作品的權力。我們吹毛求疵批評別人,樂此不疲。但坦白說,大部分被罵得一文不值的作品都比我們的評論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