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系列:如何謙卑及理性的面對

從Covid-19疫情開始前,在台灣社會中早就不斷充斥著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把胡說八道的言詞用敘事包裝成滿滿謬論或陰謀論,而我們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會接收這個資訊,就有可能將錯誤的知識點納入自己的知識網中,變成謠言的散佈者。

筆者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人的認知偏誤是如此頑強且根深蒂固,提出的論述儘管沒有任何客觀事實可以佐證,依然堅信自己的原則。近年來筆者主要以閱讀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或社會議題等領域書籍,希望能從中抽絲剝繭去解構這個世界的諸多面貌,也期許所總結的文章能夠使自己及讀者在面對各種資訊時,能夠有更加清晰的脈絡去思維。

這是反智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先來聊聊在幾本書中的觀點,是如何解析大腦的思維模式。在本篇中,暫時不討論知識網及每個人擁有的思維模型可能存在錯誤的知識點,或非此情境適合的模型等因素,從而導致刻意思考過濾後還是存在錯誤知識或非理性決策。

雙系統理論

在《快思慢想》書中的雙系統理論,提出了大腦在思考具有兩種模式,分別是系統一(仰賴直覺)及系統二(仰賴推理):

  • 系統一是由過去的經驗及習慣而快速得出結論,它依照目前情境中現有觀察到的資訊,快速做出分析及反應。系統一快速、直覺且情緒化,花費一點點力氣就可以快速得出一個結論。
  • 系統二是大腦在面對一些複雜或不熟悉的心智活動,我們需要透過集中注意力及花費心力,才能夠完成時就會啟用。系統二思考較慢、較具計畫性且更仰賴邏輯。

我們在一般狀態下都會處於系統一,這種狀態下容易犯下許多認知偏誤而不自知。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系統一給出偏誤結論深深影響,導致推論出解釋不合邏輯、判斷不客觀或認知失真的非理性決策。

那麼,系統一真的沒有好處嗎?非也,在一些需要快速決策、仰賴大量過去經驗才能完成的任務上,它是不可或缺的。

不過,如果我們一直都沒意識到自己過於依賴系統一,或盲目的以系統一給出的結論作為依據,除了很容易犯許多認知偏誤而不自知外,在重要決策上會過於武斷,因為它會過度簡化一些複雜問題,或是過於看重某個資訊、相信單一因果關係,或是各種因主觀產生的偏見。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直覺性思考後面再加上其他層過濾網,來提升知識網的正確性。可以幫助我們過濾出正確的知識進入大腦,也能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找出全域最佳解。

思維模型

在《深度學習的技術》書中參考了《快思慢想》的雙系統理論,進一步提出了多層式思維模型過濾的機制。在面對源源不絕的資訊或重要問題需要決策時,我們不能只依賴系統一給出來的策略,也不能只以系統二進行分析而完全捨棄系統一的經驗,而是要基於系統一直覺性結論,利用其他的思維模型進一步去過濾、判斷、分析、調整決策及過濾知識

思維模型是什麼?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以不同的角度去解構這個世界或資訊,在不同的知識體系或不同的技能都有著自己的思維模型,例如科學、數學、哲學、建築等裡面,在面對不同問題都有著形形色色的模型。當我們擅長使用的思維模型越多,不單知識網的正確性能夠提升,它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思考及解決一件問題時,有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從而提升知識的多元及創造性。

舉例而言,我們可以從牛頓的第三定論中我們得到一個模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從熱力學中得到「能量守恆」、從犬隻行為訓練中得到「正加強、正移除、負加強、負移除」、從認知心理學中得知「人常犯的許多認知偏誤」、從設計模式中得知「許多不同的軟體架構情境及模式」,這種種思維模型有的可以套用在其他領域,有的也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對於系統一給出的結論更進一步的去分析、修正。

那麼,我們知道這些跟「反智」這個系列的關聯性是什麼呢?在同系列的下一篇時,我們會更進一步談論到何謂「認知偏誤」時,一起揭開「反智」的面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透過閱讀,拼湊出真實世界的面貌,
並在反覆的探索及思維中,打破由自我無知與偏見所建立的籓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