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咕]22K現象之我見

[嘀咕]22K現象之我見

最近很紅的一個新聞:22K不嫌少? 王如玄:先求有再求好

在開頭必須先說,這篇是我個人的感想,如果跟事實有出入歡迎補充與討論,先不論王如玄是勞委會主委應該站在勞工角度發聲,她講了幾句容易挑起大家敏感神經的話,導致自己被砲轟,她說:『如果不是22K,很多人可能一毛都領不到。』,這句話雖然太直接,也會讓人看了很生氣,但她確實也講出目前台灣的現象,失業率一直降不下來,政府推了個22K,就某些官員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是『德政』,但這樣的德政是布施給誰?得到最大獲益的其實是公司行號,政府與求職者算是兩敗俱傷吧。

好了,關於22K造成的現象我不多談,我還是來談談22K背後的問題,我自己認為問題出在教育體制上。

我記得當初我念高中的時候台灣開始進行教改,教改的目的應該是有更多元的選擇,幫國家未來的棟樑們找到更適合他們該走的路,並儘早決定他們往後的專業發展方向,可惜了,我們的教改似乎朝向讓更多的人有書念,將國家教育從9年拉長到16年,現在更有18年的趨勢。

一個很可怕的社會現象,現在似乎每個人都一定念完碩士才算有讀書,而碩士好不好考呢?不誇張,只要你想念,一定會有學校願意收你,因為現在學校一直蓋,結果最後都面臨招生招不滿的問題,只要你肯報名,大概就會上了。

我個人覺得政府在這一關的把關真的很差,超過100%的大學錄取率,這是什麼狀況?只要我高中有畢業就可以上大學耶,那我不想那麼早出社會承擔社會壓力,那我就繼續念書吧,還可以多玩四年耶,四年念完,我還是不想出社會或不想當兵耶,那我再找一間肯收我的學校繼續念碩士好了,結果導致一個早在6年前就該出社會工作的人,在學校中多花了6年的時間,而這6年,他可能還是無所得的,對社會的產出也沒有因為這6年而有所增加,而也因為他的學歷不同了,許多的工作他是不願意做的。

這幾年,社會開始出現一些不上不下的人,說好,他能力沒有很好,但說不好,他的學歷又已經是碩士了,這樣的人,公司可能只願意給低於市場均值的薪資,但他卻認為他該領與市場均值相同的薪資。在資方的角度看來,過去我們只要專科/大學畢業就可以收了,後來提升到要儘量找好一點的大學較為保險,結果搞到現在,我們開始要挑碩士,而且要知名大學的碩士才保險,而也因為碩士的數量變多了,會讓人在某種程度上感覺『現在的碩士,可能跟以前的學士程度差不多』,在談薪水的時候,還談不高,這讓有心念到碩士的人情何以堪。

在社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角色與工作,有些人小學畢業就去當學徒,未來的成就可能勝過一堆高知識分子,有些人高中畢業後去當農夫,未來可能還是有機農業的第一把交椅,而適合念書的人就繼續念,還是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具備較深入知識的人去擔任的,只有各司其職,社會才有可能更好,否則大家只想搶某個範圍的工作,必然的結果就是一堆人失業了,這都是環環相扣,不能拆開來看的。

最後要說,我認為在領22K的人中,有部分人是本來就會落入失業的下場(請原諒我這麼說,但我覺得確實如此),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受到牽連的,你本不該如此的。

從這10多年看來,很顯然我們的教改是失敗的一塌糊塗了,不只沒有創造出效益,還衍生了一堆社會問題,而22K只是拿來補這個破洞用的手段,只是個治標的做法,真正治本的做法還是要從整個教育體制與社會觀感上改變起,這部分就有賴真正有能力、有魄力的政府高官來改變了。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