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專案會議開的好,結案沒煩惱

延續上一篇,本篇我們繼續來談談專案中的六種會議以及四種溝通類型:
啟動會議(Kick-off Meeting)
里程碑會議
決策方案會議
例行性會議
結案會議
變更管理會議

原文亦刊載於《專案經理雜誌》

延續上一篇,本篇我們繼續來談談專案中的六種會議以及四種溝通類型:
image_thumb[7]


啟動會議(Kick-off Meeting)
這通常是專案成員的第一次正式會議,但在實務中很多的PM會忽略了這個會議的重要性,以為只要任務佈達了,相關的人員就會動起來,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認知錯誤,在起步階段,專案成員對於專案的目標以及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不清晰的,成員之間也尚未有任何的默契,啟動會議在此就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來說該會議應該完成以下事項[註1]:
1. 邀請專案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參與,包含Sponsor、專案成員、客戶代表、需求提供者等人參與
2. 說明專案的目的、範疇、限制
3. 說明專案主要的里程碑
4. 介紹專案中的成員(包含主要Stakeholder),並說明每個人擔任的角色
5. 說明專案執行計畫書(PEP)中的內容[註2]

透過這個會議讓大家了解專案,對專案的目標commit,許得相關人員的承諾,並讓團隊成員彼此熟悉,讓資訊開放、透明,這可讓專案成員們更安心與投入。

啟動會議的溝通類型是取得承諾,功能性部門主管承諾,會在正確的時間點投入正確的資源來完成專案任務;專案成員承諾專案範疇內的任務在技術上、時程上是可以達成的;Sponsor承諾對專案的支持與投入,這些承諾不是喊喊口號,而是必須要認真的思考後做出的承諾,否則只是唱高調,說都沒問題,但無法做到。而對於有些無法在會議中立刻做出承諾的事項,PM後續也該持續追蹤,直到能做出承諾為止。

里程碑會議
在超過一定時間或者複雜度的案子,一般我們都會設定一到多個里程碑,而里程碑達到時也會召開里程碑會議,一來是對Sponsor報告專案的進度與健康狀況,並將這段時間完成的內容做交付的動作,或許可以當成專案的期中報告;二來也是跟團隊成員們進行Lesson Learn的好機會,檢討這段時間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不好,這些都可以作為專案往下的重要參考。

決策方案會議
當專案進行過程中出現需要做技術選擇、需求取捨、風險規避時,總會因此衍生出各種變更的可能性,例如選擇A技術,在人力資源的取得較難,但專案開發時程可以縮短;選擇B技術,人力很容易招募,但相對的開發時程就比較長;直接購買C工具,成本多出兩百萬,但不用自行開發,招募的人手也因此減少了。在上述狀況下,因涉及了專案金三角的變更,因此在專案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在召開這會議時千萬要請PM準備好三種以上備選方案,並比較其優劣與影響性,然後針對專案目前的狀況提出你的建議方案,就算Sponsor有不同的考量點,他也很清楚他有哪些方案可供選擇

決策方案會議的溝通類型是決策,也就是會議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決定接下來該朝什麼方向進行,這是決定專案命運的分水嶺,如果你前期評估做的不夠仔細,可能在決策會議時就會做了錯誤的決定,或者會議中無法決定,Sponsor要你再做評估,此時你犧牲的不僅僅是時間,也是你自己作為PM的credit,所以在準備資料時,一定要想著「這個會議一定要做出決定,而我準備的資料一定可以協助大家在會議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例行性會議
就名稱上來看,很多人會把這會議當成一種形式,但其實例行性會議可能是專案中最重要的會議,專案團隊多久開一次會?每次會議時間多長?討論些什麼?這通常是我在衡量專案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有些團隊一個月開一次會,有些一週,有些則一天,週期視專案的形態會有所不同,但我個人建議例行性會議最少每週需要召開一次,因為它扮演的角色是資訊同步。

例行性會議可以讓團隊成員們了解目前專案的狀況,讓大家有參與感,讓大家感受到專案的壓力與進展,體會專案前進的感覺,也讓大家多多交流培養默契。曾看到有些跨部門專案,在專案啟動後不曾開過例行性會議,結果只知道前置工作有延遲,但不知道為何延遲,延遲多久,所以也不清楚自己何時該投入,更甚者就直接等待別人通知才準備動工,試想在這樣的狀況下,專案能不延遲嗎?除了固定的Team building活動外,例行性會議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team building機會,千萬別讓它流於形式。

例行性會議的召開要維持一定的頻率,但時間可以不用太長,重點放在執行狀況有異常的部份即可,會議中不需要針對每一項工作做檢討,把時間花在要大家留意、配合,或者變更上,簡單扼要,但傳達必要資訊,也告知明確方向,讓大家能安心的作事。

結案會議
如果Sponsor願意參加結案會議,通常代表他對專案的結果尚感到滿意,所以結案會議大概也不會開的太痛苦,但其實結案會議就像是PM的專案成果報告,專案做的如何其實從專案會議就可以做一個徹底的檢視,也因此,結案報告是必須要經過適度的包裝的,所謂的包裝不是浮誇或者造假,而是據實以告,如果專案過程因為有許多的變更產生,導致專案時程往後延,所以過程中的SPI一直不是太漂亮;或因為縮短專案交期,所以刪減了部分功能,導致功能完成比例只有90%,這些應該都要做適度的補充,不著痕跡的去喚起Sponsor的記憶,以免大家只關注於結果,但忘記了過程。

結案會議有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感恩場合,感謝團隊成員的付出與辛勞,感謝Sponsor的支持與配合,讓案子能順利結掉。而對案子的檢討自然也要帶到,除了為自己累積經驗外,也有助於強化專案團隊經驗以及下一次的合作默契。

變更管理會議
「專案管什麼?管變更。」

幾乎所有的專案都涉及變更,所謂的變更可能是專案金三角,也可能是人力資源、規則、法令等等,只要會影響到專案進行,必須要面對的,都可能有變更的需求,而一定規模的變更就需要召開變更管理會議來做討論,並依議題的重要性決定是否請Sponsor出席。

我認為PM應該抱持著「變更是必然會發生」的心態去面對變更這件事,並以以下的動作來處理變更[註3]:
1. 首先你必須了解這項變更的原因
2. 接著是評估影響的範圍(包含範疇、時間、成本、品質等)
3. 再來則是識別此變更是否必要
4. 核准、拒絕、暫緩變更
5. 對核准過且影響不大的變更,專案經理自行決定是否執行即可;若影響的範圍較大(影響到範疇、時間、成本),則必須經過專案經理、Sponsor等共同決定是否執行變更
6. 將專案的變更記錄下來,不管這項變更最後有沒有執行(用來做紀錄與稽核)

變更管理會議的溝通模式是決策與共識,大多時候是PM與團隊成員或Sponsor之間取得共識,並讓案子能順利的往下進行,如同決策管理會議般,PM準備的資訊愈充足,決策的品質愈高,也愈有機會達成共識。

上一篇專欄中我曾說過如果你不清楚會議的目的,代表你根本不應該開那個會,本文中介紹了六種會議,希望讓各位PM們了解每個會議背後的意涵,也讓大家更清楚如何開好一個會。

備註:
註1:參考「專案啟動會議」(http://www.dotblogs.com.tw/jimmyyu/archive/2010/10/13/kick-off-meeting.aspx)
註2:參考「專案執行計畫PEP」(http://www.dotblogs.com.tw/jimmyyu/archive/2010/09/05/project-execution-plan.aspx)
註3:參考「專案管什麼?管變更」(http://www.dotblogs.com.tw/jimmyyu/archive/2011/12/31/change-management-2.aspx)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