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這樣學習的

  • 3063
  • 0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書中獲得許多,但有些人即便讀了相同的東西,收穫卻非常有限?書中的知識不是一樣的嗎?」

我認為就像聽一首歌,歌詞一樣,旋律一樣,意境也一樣,但個人的體會自是不同,這是為什麼?因為經驗與歷練不同,一個沒談過戀愛的孩子,聽了抒情歌,只對愛情感到嚮往,但情場老手聽來,自有另一番滋味,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同樣的一本書,都講教養,沒有小孩的你跟有孩子的我,感受肯定完全不同,你會覺得似乎都有道理,但在我看來,我可能會覺得一半正確一半有待商榷,這不代表書的內容有錯,而是書中所記載的並非定律或真理,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性,而書中僅針對少數的幾種常見或作者自己遭遇過的狀況做說明,或許它所提出的case覆蓋了所有你曾想像過的狀況,但對我來說卻只覆蓋了一部份,所以我們兩個便出現了解讀上的差異

我認為所有的資訊要被化為知識都存在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這個過程導致我們看了一樣的東西,卻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收穫,而認知則來自於人的性格,過去的經驗與知識基礎

而經驗與知識基礎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你對某些知識的認知可能也會改變,例如過去你覺得限制是不好的,但兩三年後,你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案子,負責過自主性極高的任務後,你可能反認為限制是必要的。

那為什麼有些人累積知識快,有些人慢呢?我自己觀察,那些學得快,學的好的人都有以下共同特質:

勤快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基礎

這講的不只是吸收新的資訊這麼單純,有很多人每天看一堆網路新聞,或者訂閱一堆大咖的文章,也不見他們真的學多快,這是因為他們大多處於看與聽,而不思考,或者思考了,但沒有關聯到過去的知識基礎,即便關聯到了,有沒有重新思考這次聽到的內容與過去認知的差異,並更新或豐富自己對某些知識的認知,以下圖舉例,如果我們把知識領域內的所有學問視為一個大水缸,學通所有的內容後你在這個知識領域的知識基礎就全滿了,而正常狀況下,我們在不同知識領域的水位應該都不同。

為什麼更新自己的知識基礎很重要?

因為我們過去對某個知識或某件事情的認知可能是偏頗或不足的,我們僅從某個角度去思考,而今天剛好有人談到了另一個角度的論點,這是一個增強或補足我們認知的機會,若你沒有把握機會思考,隔一段時間你可能就忘了這件事,它就如過眼雲煙消逝了。有些人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的想法或觀念,通常是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在某個知識領域的水位差不多快滿了,不認為還有什麼新東西能挑戰他的認知,所以選擇性地忽略這些新知識,但這樣也等於白白把更新自己知識基礎的機會往外推了。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論語的那句「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實在非常有道理,你一定要邊學邊思考才行。

藉由跨領域來持續豐富自己的知識基礎

許多知識領域表面上不相關,但其實它們的知識基礎雷同度非常高,舉例來說,簡報是溝通表達的一環,行銷又何嘗不是,它們在文案、視覺呈現、說服架構、價值傳遞等層面上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帶領部屬跟教小孩之間也有極高的相似性,你會發現傾聽、引導、糾正、容許犯錯等層面都很相似,而在溝通方式與引導手法上則有所差異,畢竟成人與小孩相較,心智較成熟,能力上也相對完備....那些擅長學習的人,非常擅長觸類旁通,他們能將兩個看似不同的領域做了很好的聯結,並整理出相似與相異之處,而相似處就成了知識基礎中的基礎,我姑且稱之為底層知識領域這個底層知識是在多的領域間被複用的(re-usable),這意味著,若你能持續增強這個底層知識的知識基礎,你就能在多個知識領域上同時成長

有些很小的知識點或觀念,有時不容易被歸類到特定的知識領域中,這時它會形成一個獨立的知識節點,這通常只是因為你既有的知識基礎對這方面的知識的認識較少,等到哪一天你經歷更豐富了,或許它就會被歸類到特定的知識領域裡頭。

化為實際行動,累積經驗

前面我有提到,我們對知識的認知會受到經驗的影響,因為有些事情,你沒有體驗過,並親自動手做,你就不會有通徹的理解。這些學得快的人,他們通常不會受制於現在的工作,反而很熱衷於投入他的第二職涯,所謂第二職涯,概念是這樣的:

如果你對寫文案、企劃有興趣,或者你想要當一個作家,但你目前的工作卻是個軟體工程師,那你可以像我一樣,透過寫部落格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想法,練練自己的文字功力;如果你對行銷有興趣,但你現在卻是一個業務員,那你可以試著經營一個粉絲團,而這個粉絲團可能是以業務人員為目標群的粉絲團,你除了可以透過這個粉絲團認識人之外,也可以從中去行銷自己或自己的思想,這樣你還可以有效的將「現在的工作」與「你想要的工作」做掛勾,我相信你做起來會十分快樂;如果你對繪畫有興趣,你夢想當著圖文部落客,那你也可以在工作之餘好好的寫些部落格,這跟你本來的工作並不衝突,唯一的挑戰就是你如何安排你的時間;如果你真的很愛寫APP,那就開始寫些小app放上store吧。 

這些人藉由不斷的開拓自己的第二職涯,不停的累積經驗,一樣是一年的時間,他對知識的理解通常比你更深入,因為他的知識基礎已經隨著經驗的累積而愈漸扎實

直接學習底層知識領域

既然有底層知識領域,那能不能直接學底層知識就好?當然可以,所以我們從小開始就在學了,國文、數學、自然、社會,這其實覆蓋了語言、算數、物理與化學的定律、哲學等各種極為底層的知識領域,有數學的基礎,你學習統計、會計時才不用重新學習加減乘除,而微積分之所以泛用性極低,是因為只有少數人未來所學的知識領域會用到微積分;同樣的,有了物理跟化學的基礎,你對大自然各種現象就有了基本理解,在學醫時就不會去懷疑為何眼睛看的見東西,以及為何接觸面較小的刀具更容易劃開人體皮膚,這些都是我們從小就學會,而且複用度極高的超底層知識,這也是為何我非常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因為它對學習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以上這是我對此問題大致的想法,或有不完善或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提供各種不同看法。

游舒帆 (gipi)

探索原力Co-founder,曾任TutorABC協理與鼎新電腦總監,並曾獲選兩屆微軟最有價值專家 ( MVP ),離開職場後創辦探索原力,致力於協助青少年培養面對未來的能力。認為教育與組織育才其實息息相關,都是在為未來儲備能量,2018年起成立為期一年的專題課程《職涯躍升的關鍵24堂課》,為培養台灣未來的領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