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書 : 低端人口

本書在描述北京繁華的都市,背後是由許多北漂的民工及移工或收入在均收的人們所支撐起來的,描述其懸殊的貧富差距與階級難以流動背後的故事,全書以採訪的許多寫實故事連貫成令人鼻酸的現實,也側描出鼠族為了擺脫貧困闖出一片天空,或為了家人得以存活,而培養出的堅忍韌性及適應能力,對比上流階層以資源將下一代推到相同階層,反差甚大,頗讓人沈思。

在大國光輝照耀不到之處,是有一群平均月收最高三千人民幣的鼠族所撐起,他們徘徊在奢華國度的大城市中、居住在地下王國中,佔據大都市的地底及下水道口中,遊走於中國灰色地帶、畢竟尊嚴不是人人都要得起。而在近三十年間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中,中國早已把民工團、移工視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廉價勞工,任由他們貧困慘境。


這些孩子的父母在大城市裡工作,像老鼠那樣活著,偏偏政府拿不出任何配套措施,比如建置寄宿學校系統來收容這些被遺棄在農村裡的民工小孩。(......)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只有百分之三的年輕畢業生能找到月薪五千人民幣以上的工作,而十分之七幸運找到工作的,每個月起薪兩千人民幣,基本上跟移工差不多。


筆者認為這本書主軸是透由描述出鼠族及蟻族的生態,引發讀者們能深刻的體會底層階層的生活,而相較於資本主義下的功績社會所強調的「只要努力,沒有什麼不可能」或「如果沒有成功,代表你不夠努力或方法不對」與殘酷寫實的現實相比是格外諷刺,同時讀者也能更深刻地去建構起真實世界的輪廓,敲碎由於無知所建構出來的籓籬世界,如同於保羅・麥卡尼針對屠宰場所述的「如果屠宰場有玻璃牆,每個人都將是素食主義者」,筆者認為,如果不同階層間也有玻璃牆,能讓彼此看到彼此的生命,相信會有更多人正視這些社會議題

筆者曾看過另一本書「做工的人」,是在描述台灣社會外籍移工及本國的工人、師傅們的辛酸歷程,與本書相互呼應,皆是在描述貧富差距日益嚴遽的狀態下,階級流動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儘管在資本主義下會賣許多的夢想給底層及中層的人們,使他們反覆自我壓榨,也由於他者的消失所衍伸的自我攻擊,延伸出許多的心理疾病及倦怠[*註1]。儘管如此,底層的子女依然很難透過努力往上爬,具有更多資源的上一代輕易地,就可以透過種種資源將下一代推到同樣的階層,然而底層的上一代卻很難給予下一代足以翻身的資源,甚至反而成為負擔,對於底層的人而言,面對這種僵局也似乎是無解之解、僅能期望著飄渺的運氣及空泛的信念堅持著。

[*註1] 倦怠社會,作者 : 韓炳哲,出版社 : 大塊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透過閱讀,拼湊出真實世界的面貌,
並在反覆的探索及思維中,打破由自我無知與偏見所建立的籓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