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e] 皮克斯,一個不跑「敏捷」的高度敏捷公司!

前一陣子閱讀了 Ed Catmull 的《創意電力公司 ― 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這本書讓我非常有共鳴,特別撰寫這篇文章,記錄並梳理我的心得,也同時分享給各位。

整本書裡頭,壓根沒有提到任何「敏捷(Agile)」的概念或字眼,但完全就是敏捷文化的形狀。這就是我內心敏捷的最高境界,叫什麼名字、跑什麼框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團隊一同實現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我們也熟悉迪士尼和皮克斯的一些作品,所以閱讀中就像穿插了一些小彩蛋一般,比起一般的商業管理書籍,又多增添了點趣味。

冷知識: rm -rf 當年也差點幹掉玩具總動員2 一整年的心血。

改變

如果在這本書中,只能劃下一條線,那我會選擇第 141 頁的:

很多人希望維持成功的故事、方法、策略。你找出一套方法,結果很成功,你就繼續用那種方法做事。許多致力於學習的組織就是這麼做,公司愈來愈成功,做事方式再次受到肯定,我們更抗拒改變。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句完整格言或句子,是一段作者給自己的提醒,它強而有力的貫穿了皮克斯的文化,一種不畏懼改變的模式。 「害怕改變是很強大的力量,那是與生俱來、固執,不願理性判斷的恐懼。」正因如此,持續改變的文化,才更顯的可貴。

若要用一個詞來詮釋敏捷,我想我或許會選擇「改變」。

失敗

僅僅因為「零失誤」在某些行業置關重要,不代表應該成為所有行業的目標,在創意領域,零失誤的概念不僅沒有價值,還會適得其反。

這句話真的深深讓我有所感觸。在台灣這個代工當道的產業結構中,高良率成了致勝的關鍵,把低錯誤率及商業價值很自然的劃上等號,這樣的文化持續往其他的部份發酵,當產業開始想要轉型時,能否屏棄這樣的思維倒成了關鍵。

因為害怕失敗,所有的一切都想套用最有「規劃」的方式進行,確保一切都在通往成功的軌道上。「在製作前確定故事仍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只是我們沒有達成。但是製作更多電影之後,我開始相信這個目標不僅不切實際,也太天真。堅持一開始就安排妥當,很可能執迷不悟,不願改變,反而很危險。讓製作過程更順利、輕鬆、省錢雖然很好,我們也不斷努力,但那不是目標,製作很棒的電影才是。」這句話完全就是我在軟體開發職涯中的心路歷程,到後來我才發現一開始就想要規劃好一切根本不可能,甚至也不必要。目標不是開發的更快,而是創造更高的價值。

以終為始。

書中插圖,正是我對「計畫」的輪廓,這是一種團隊前進的願景,而非鉅細靡遺的條目。

「早點失敗,快點失敗。」「犯錯要趁早。」這兩句史坦頓的口頭禪,在敏捷圈很常見,如出一轍阿!

回顧

是將電影,而不是把製片人,放在顯微鏡底下檢視。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你不等於你的點子。如果把兩個連在一起,點子受到質疑你就會不高興。你必須切斷那種連結,把重點方在問題,不是人。

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文化,才是能夠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

該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提出問題的人啊...。

更讓我欽羨的是皮克斯的「便條日」!「這一天,由你們告訴我們如何讓皮克斯變得更好。我們那天不上班、不接待訪客,每一個人都必須參加。」這是一個由員工自行統籌,蒐集問題,利用一整天各自針對有興趣的議題找出方針,目的是為了讓公司變得更好。我所欽羨的不單單只是這樣的「Open Space x Retrospective 活動」,而是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這需要經年累月的呵護朔造,在一個可以說出真話的環境下,這樣的活動才具有意義,而不是一個馬屁或批鬥大會。

成果

上面說了那麼多,但公司的目的還是在於創造商業價值,沒賺錢都是白搭。而在我的印象中,迪士尼某段時間好像消失了一般,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書中也有描述被併購時,迪士尼的狀況。實際查詢了一下,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分享一下我查詢到的資訊:

關鍵事件:皮克斯於 2006 年被迪士尼收購,由皮克斯總裁 Ed Catmull (也就是本書作者)出任迪士尼動畫部總裁,將皮克斯文化注入迪士尼。而皮克斯團隊並沒有因為併購而解散,現和原迪士尼團隊是並存的狀態。

年份 迪士尼 皮克斯
1937 白雪公主(4.18 億)  
... ...(略)  
1990 救難小英雄澳洲歷險記(0.474 億)  
1991 美女與野獸(4.25 億)  
1992 阿拉丁(5.041 億)  
1994 獅子王(9.685 億)  
1995 風中奇緣(3.461 億) 玩具總動員(3.735 億)
1997 大力士(2.527 億)  
1998 花木蘭(3.043 億) 蟲蟲危機(3.633 億)
1999 泰山(4.482 億) 玩具總動員2(4.974 億)
2000 幻想曲2000(0.909 億)  
2000 恐龍(3.498 億)  
2000 變身國王(1.693 億)  
2001 失落的帝國(1.861 億) 怪獸電力公司(5.774 億)
2002 星際寶貝(2.731 億)  
2002 星銀島(1.096 億)  
2003 熊的傳說(2.504 億) 海底總動員(9.403 億)
2004 放牛吃草(1.039 億) 超人特攻隊(6.33 億)
2005 鴿戰總動員(0.617 億)  
2005 四眼天雞(3.144 億)  
2006 野蠻任務(1.023 億) Cars:汽車總動員(4.622 億)
2007 未來小子(1.693 億) 料理鼠王(6.207 億)
2007 曼哈頓奇緣(3.405 億)  
2008 雷霆戰狗(3.1 億) 瓦力(5.333 億)
2009 公主與青蛙(2.67 億) 天外奇蹟(7.351 億)
2010 魔髮奇緣(5.918 億) 玩具總動員3(10.67 億)
2011 小熊維尼(0.501 億) Cars 2:世界大賽(5.621 億)
2012 無敵破壞王(4.712 億)  
2013 冰雪奇緣(12.76 億) 怪獸大學(7.442 億)
2014 大英雄天團(6.578 億)  
2015 恐龍當家(3.322 億) 腦筋急轉彎(8.576 億)
2016 動物方城市(10.24 億)  
2016 海洋奇緣(6.433 億)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10.29 億)
2017   Cars 3:閃電再起(3.84 億)
2017   可可夜總會(7.899 億)

※ 以上票房單位為美金。針對超過五億與十億票房特別上色標示。

從此表發現,從皮克斯竄出到被迪士尼收購的那幾年間,交付的票房成績單非常亮眼,總票房比迪士尼還高了將近 5 億,一個初出茅廬的動畫公司,竟然可以打敗迪士尼這間五十年老店,顯現這些文化所帶來不可小覷的價值。而 2000 年後也是迪士尼沈寂的幾年,在電影市場上幾乎沒有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併購皮克斯之後的迪士尼,表現逐漸恢復以往的水準,到了 2013 年的冰雪奇緣更是突破天際達到了 12億美金超高票房!雖說這不見得能夠完全歸功於皮克斯文化所帶來的效益。但單就皮克斯來說,從來沒有令觀眾失望過,每一部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雖說這也是 Ed Catmull 最擔心的狀況,一旦有一部失敗,皮克斯是否能承受這樣的衝擊?

總結

如果要推坑浸潤到敏捷世界,但又擔心將敏捷單單視為一種方法論、開發方式,我非常推薦這本書!感謝 seafood Daniel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