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Offsite Meeting 活動的前一週絞盡腦汁蹦出來的一個討論方式:世界咖啡館 + 焦點討論法!這次活動的主軸,在於深、不在廣;在於當下的交流、不在後頭高大上的 Action Item,加上人數偏多(17位),所以產出了這樣的討論模式。
[Agile] 線上匿名討論、意見蒐集
最近恰逢一些機緣,嘗試了個匿名蒐集意見的方法,與各位分享~
[Agile] 焦點討論法 - 捕捉瞬間的 R
前一陣子上了 ICA 的焦點討論法課程,在過程中設計了屬於自己的 workshop。在 ORID 的四個步驟中,我最感興趣的是 R(Reflective、感受)的層次,在我的感覺裡,這是一個特別需要協助引導大家多沈澱、停頓一下的環節。尤其在工程師思維的世界裡,習慣性的想要解決問題,思緒很容易穿過 R,直接進入 I (Interpretive、詮釋)的層次。因此,我想了一個方式想要多停留、捕捉一下 R 的存在。
[Agile] GFM-1 焦點討論法課程心得
在兩三年前,因為新竹敏捷社群的一次活動,初次接觸了焦點討論法。在不同團隊、不同公司,也引導團隊用了幾次來進行各式各樣的 retrospective,sprint retro、annual retro、跨團隊的 retro、...等。雖然實際操作過很多次,但其實都覺得仍有一絲絲空洞感,好像少了什麼基礎。在這次終於參加到 ICA 的 GFM-1 焦點討論法課程,之前因為沒有特別 follow ICA,每次想到都已經錯過課程了...。這次終於補齊了那個空洞!以下僅是一些作為個人回顧的心得,我想 ICA 應該是不需要我多做宣傳廣告。XD
[Agile] 把 action items 都 own 上一個 owner 吧!
在 Brainstorming 活動後,往往會產出很多 action item ,接下來就得將這些 action own 上一個 owner。當然人數很多又希望 owner 盡可能平均時,這個工作也不是太容易,而且通常到這個階段通常是會議或是活動尾聲,時間可能相當緊湊。這邊分享一個這次我使用的方式 — 志願序。
[Agile] Kanban 想要透過板子看出什麼?
昨天分享了 Kanban 最基本的樣子,今天來聊聊 Kanban 牆上的板子應該要能夠呈現哪些訊息?
[Agile] 淺談 Kanban
學習了近兩年的敏捷開發,也跑了近兩年的 Scrum,但對於 Kanban(看板方法)卻仍是一知半解。這次利用了 228 連假,給自己出了一道習題:好好的閱讀 Ruddy 老師的《精實開發與看板方法》,並於本週主動分享給公司內各單位同仁關於 Kanban 的資訊,就在今天完成了這項習題!
以下重新歸納了一些我對 Kanban 的最基本認識,希望對於初學者有一點點幫助。若有錯誤還請不要客氣的糾正我~!
[Agile] CSPO 課程心得
幾個月前,因為社群夥伴的邀約,推了在坑邊猶豫的我一把,就這樣的參與了呂毅老師兩天的 CSPO 課程。在團隊中,我算是個兼任的 Scrum Master,在幾個月前的動機僅僅是想更了解 PO 該怎麼樣更好的和團隊協作。但就在最近,因為公司計畫變更,我面臨了更多不一樣的考驗。就在這樣搞不清楚的狀況下參與了課程,我甚至不知道哪邊有問題,只是很多不太自在之處,對於需求端僅能弱弱的吐出「需求變動時怎辦?」、「這不能即時反應市場吧」、「能早點做出 MVP 開始賺錢嗎?」、...。
經過這次課程洗禮,我不知道為什麼,好像突然茅塞頓開,一切都疏通了。但其實課程中並沒有特定的章節可以直接解答我的狀況,只是好像一切都串連起來了,問題清晰了,也甚至有解答冒出來了。(以下還不會談到我想通了些什麼,希望日後經過實際案例的檢驗,再行分享。)
[Agile] 旅行雜感
這次剛參加完半場的 DevOpsDays Taipei 就前往東京旅行了,帶著滿腦子 Agile 的東東踏上了旅程,突然有些心得,特別記錄下來。
[Agile] Open Space 心得
今年很開心的又能參加 DevOpsDays Taipei,第一天依然是 Open Space 的活動,這是我第四次參加 Open Space 形式的會議。有些心得,想要特別記錄下來。
[Agile] 用數學推導 Scrum Master 的價值
昨天聊到專職 Scrum Master 這個話題時,聽到 91 哥一席話:「問老闆要 4+1 還是 4x2」,突然有個想法,用數學來推導推導這件事吧!先別提 x2 這麼誇張的戰力提昇,算算 Scrum Master 每個 sprint 要為團隊提高多少比重的戰力,才算是一個「合格」、「划算」的角色呢?
「Scrum Master 領導力」課後心得
昨天結束了 Jackson 與 Philip 老師兩天的 「Scrum Master 領導力」課程,對於 Scrum Master 這個角色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記錄一下自己的感想,也供日後自己能夠不斷的回顧、省思。
[Agile] 為 Review Meeting 加點新滋味
若兩年後你的團隊還在 run Scrum,這說明了你們的 Scrum 不 Scrum。
-- Daniel Teng
Scrum Master 在前期或許偏重 Scrum 引導,後期就要嘗試引入一些有趣的變革。變革適不適用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嘗試過,有問題再來修正就好~。而我發現自己最常引入變革的是 Retrospective Meeting 的部份,往往需要增添更多滋味,才能引發出更多的反思及反饋。但這次要談的是 Review Meeting 的新滋味!
[Agile] 敏捷回顧會議-三個五!
今天分享的是在《敏捷回顧:團隊從優秀到卓越之道》之中學到的「三個五」的活動。書中歸類在「收集數據」的章節,也就是 ORID 之中的 O(Objective ),但我覺得也很適合用在 brainstorming 的情境。
[Agile] 皮克斯,一個不跑「敏捷」的高度敏捷公司!
前一陣子閱讀了 Ed Catmull 的《創意電力公司 ― 我如何打造皮克斯動畫》,這本書讓我非常有共鳴,特別撰寫這篇文章,記錄並梳理我的心得,也同時分享給各位。
整本書裡頭,壓根沒有提到任何「敏捷(Agile)」的概念或字眼,但完全就是敏捷文化的形狀。這就是我內心敏捷的最高境界,叫什麼名字、跑什麼框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團隊一同實現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我們也熟悉迪士尼和皮克斯的一些作品,所以閱讀中就像穿插了一些小彩蛋一般,比起一般的商業管理書籍,又多增添了點趣味。
[Agile] 多數決真的能找出共識嗎?
敏捷開發講求團隊合作,往往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決議,最常見的不外乎圓點貼紙(dot voting),用投票的方式快速找出共識。然而,在我閱讀《失控的多數決》後,對於簡單多數決,有了些微不同的看法。彙整記錄,提醒自己別輕易把多數決與共識劃上等號。
[Agile] 快速交付價值才是王道
今天讓整個軟硬團隊練習需求切割的過程中,感受到一些有趣的現象,記錄下來與各位分享。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需求,但不是實際的時程,藉由這個需求讓團隊練習,也或者說趁此機會同步一下大家的想法。
[Agile] 團隊能量
實行敏捷開發以來,慢慢體悟到很多文化、思維與傳統模式(瀑布)上的差異。逐漸感受到這不只是一種方法論,而是一種文化及信仰的力量。一個失敗的產品,可能的原因很多。先不論外在資源、環境等因素,單單就團隊內部能量是否能夠完全展現,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Agile] LEGO x Retrospective
最近突然靈光一閃,運用 LEGO® SERIOUS PLAY® (LSP)引導了一場團隊的 Retrospective 會議。我們使用的是探索包(Window Exploration Bag),每包的組合都相同,含有 52 塊各式各樣的 LEGO® 積木。運用這樣的工具,展開了這次的 Retrospective~
(圖片來源:https://shop.lego.com/en-US/LEGO-SERIOUS-PLAY-Window-Exploration-Bag-2000409)
[Agile] 敏捷團隊的個人績效考核
在敏捷的團隊中,理論上至多只能擁有團隊績效,沒有個人成績
敏捷團隊重視的團體大過於個人,鼓勵所有成員能夠相互幫助、相互支援
將一切都透明化,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但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多數的公司的文化制度,仍保有個人 KPI 的規範
那基於敏捷模式下的團隊,該如何去訂定個人 KPI 呢?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