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警告:
本文是個人經歷狀況分享,採小說紀錄方式撰寫。
而每個人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與遭遇的狀況,皆可能會因時間、地點或區域而有所不同而不同,請讀者自己審慎參考與評估之。
在前篇填完 "自主回報" 資料後的隔天(5/28)中下午,頭暈昏沉的女主告知昨日傍晚有收到 "電子隔離通知書" 的簡訊。

簡訊連結點過去後,就到衛服部的 "電子隔離通知書發送系統"。
確認名字無誤就按下 "電子隔離通知書" 的按鈕。


接著輸入身份字號末六碼後按下 "確認" 驗證。

驗證無誤後就會看到 "指定住所(居家)隔離書通知書"。

對了,注意這電子隔離書是 "六頁" 的 PNG 圖片的"六張圖檔" 放在這網頁上,所以下載時要針對每一頁(張)各別作 "下載" 的動作一次喔。
如果你只針對第一頁(張)圖片下載,再過了三天後就下載不到了,鳩咪^_<
大概因為被罵爆,所以在 5/29 之後 "數位新冠病毒康證明" 系統中有增加申請補發 "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 的功能了唷!
最後一頁(也就是第六頁),記得要有這頁資料,此居隔書才具有關的法律效益(如果有要請領保險、勞保傷病給付...等)。

填發單位沒有蓋 "章" ,應該有很大的機會發生用這理由拒絕理賠的案例😏
而最保險的作法還是自己把六頁圖檔都趕緊乖乖地下載好,合併成一份 PDF 檔案自己保存好,之後要列印啥的都比較方便(你各位要自立自強阿☺️)。
在 5/26 新制規定上路後,只要把 "確診通報"、"自主回報"、"居隔單領取" 這三件事項都處理好後,然後能自己照護好自己,基本上就跟政府之間就沒啥關係了,若有需要再去領取 數位健康證明 即可(有機會的話再寫一篇介紹吧…)。
但不排除社會上也有部分人抱持著一種態度,只要不通報就沒有確診,也不用遵循啥居家隔離跟自主健康管理,繼續到處趴趴走,染疫都是他人家的事。
據稱這種人是被稱作 "染疫黑數" or "快樂黑數"。
雖然也可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或工作 "沒辦法" 好好的隔離在家,但其實這對整個社會要對流行疫病進行有效的防治而言,這種心態跟作為還是很不可取。
會這麼說是因為自己在 "上班" 通勤搭車時,曾發現車子中途停站後剛上車的某乘客明明各種上呼吸道的症狀樣樣來,雖然有戴口罩但咳著深痰咳嗽、打噴嚏,但仍是繼續坐在座位不斷地保持他的各種症狀穩定發作,搞得整列車廂的所有人都自己默默離開該車廂。
列車長來巡車廂時也只是定眼看一下,然後就快速走過該 "乘客" 身邊,也不願多停留與規勸。
而自己是下一站就到目的地了,就到車廂間的門口等下車。
但當確診數量大到這樣,政府的強制力也管不了這麼多了,一切只能靠社會的公民水準來自制了。
其實 5/27~5/30 這四天,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的,就深怕有個閃失,沒能照護好女主或自己。
腦中時時刻刻都問,碰到的東西要不要消毒、該用什麼來消毒,這時要不要戴口罩、要帶怎樣的口罩、雙手要不要洗手、環境要不要清消,一直在這幾個念頭上打轉之外,更別說還得囑咐吃藥與備餐等事宜的處理。
到了 5/31 (二) 時突然來了外援…
別想太多,不是市政府的確診關懷包,從頭到尾都沒收到這 "傳說中" 的東西。
(不是怪市政府,此時看新聞也知道確診者量大且廣,相信這關懷都有送到更需要的人手上。)
按照 5/26 開始實施的新規定,採行 0 + 7 自主防疫者,若持有兩天內快篩陰性證明就能外出 "採買生活必要物資" 或 "上班",當天快篩檢測陰性後,就出門執行相關 "任務" 作業。

外出不久後,就看到 女主 傳了這張照片給我。

然後再傳了一張她任職公司的關係業務宣傳 DM 給我看…說是公司 "贈送" 的防疫餐。

阿…不就很佛心? 這都快隔離期滿了,算了…就當吃營養補健康吧。
回家後,盤點了一下此外援的三日的餐點。
每日各有早、中、晚餐一樣,基本上只要家中有冰箱(冷凍庫要夠大)跟微波爐就可以解決居隔時的用餐問題。

其後的三天,我跟女主兩人就靠這份 "外援" 搞定了中、晚餐(早餐還是自己弄一些另外簡單的輕食來吃)。


雙方有要用餐時就都完全不用煩惱,只要隨機拿一份出來拆了真空袋,靠微波爐完全加熱後即可用餐,而各個飯盒的菜色其實挺豐富均衡的,卻也真的藉此能補充一些營養。








就這樣,日子終於到了女主確診隔離 + 自主隔離 10 多天的尾聲。
繼續觀看 "下一回"…
I'm a Microsoft MVP - Developer Technologies (From 2015 ~).

I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Xamarin Technology, Azure, Mobile DevOps, and Microsoft EM+S.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m, welcome to my website:
https://jamestsai.tw
本部落格文章之圖片相關後製處理皆透過 Techsmith 公司 所贊助其授權使用之 "Snagit" 與 "Snagit Editor" 軟體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