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後心得 - 報酬與風險

風險與報酬的對比是投資理財的基本概念,但風險與報酬的關係曲線,有如此的線性嗎?是不是有一些可以操作、取捨的空間?這是課堂上我感受到的第一個震撼。

而談到避險策略,一般的方針有二:資產配置擇時進出,以下分別討論。

 

關於風險

在探討避險策略前,先聊聊風險。投資標的的風險一般會使用變異數來衡量,也就是使用該標的的可能波動做為判斷依據。

這邊幫自己複習一下中學數學:倘若年化報酬為 3%,年報酬標準差為 4%,意思是說

  1. 有 68% 的可能,年化報酬會落在 3 ± 4% 之間,也就是 -1% ~ 7% 之間。
  2. 有 95% 的可能,年化報酬會落在 3 ± 4x2 % 之間,也就是 -5% ~ 11% 之間。
  3. 有 99.7% 的可能,年化報酬會落在 3 ± 4x3 % 之間,也就是 -11% ~ 15% 之間。

所以所謂的高風險,指的就是標準差越大,波動的可能性也越高。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所謂的高風險高報酬,指的是『承擔了高風險,可能有高報酬,相對的也可能有高虧損』。

如同綠角老師說的,很多投資人在衡量自己承擔風險能力時,評量的是高報酬、而完全忽略高虧損的可能。

 

資產配置

以股市與債券兩項標的來說,股市投資,一般代表高風險、高報酬;反之,債券投資,一般表示低風險、低報酬。所以以資產配置來說,若要追求最高報酬,應該將股市與債券投資比定為 100:0,此時的風險最高、可能報酬也最高?

對比於一些過去的歷史資料,實則不然。在某些配置比重的情況下,報酬相對較高,風險卻沒有同比例的隨之上漲。這並不是要追求完美的黃金比例,只是呈現出報酬與風險間,存在一些微妙的可能空間。

現在回想起來,股市債券分配比重由高到低導致標準差由大到小的趨勢非常合理,而年報酬率因為機率因素,不會有太完美的遞減曲線也非常合理。但 100:0 的投資組合在眾多歷史資料分析中,年報酬率就是很難贏過 90:10,這究竟是什麼巫術?

 

擇時進出

歷史上聽過多位選股大師成就很多豐功偉業,但就是沒聽過「擇時」大師,總能在最佳時刻做出最佳判斷。而慘遭滑鐵盧的投資大師奇聞軼事倒是不少:

  • Julian Robertson
    • 華爾街魔術師
    • 1998 老虎基金經理人
    • 放空科技類股失敗(差五個月就成功)
  • Irving Fisher
    • 20 世紀初美國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
    • 1929 在大崩盤前夕宣稱「股市來到永遠的高原」

“Trying to time the market” is the #1 mistake to avoid.

                                                                                                -- Buffett

※ Time the market: 擇時進出。

綜上所述,別妄想擇時進出,我是信了。 除此之外,我也覺得這種心裡壓力成本太高,承擔不起。

 

所以,避險策略剩下一招:資產配置